线代笔记

看的GS的课 B站上有很多

记录一下学的时候产生的问题和搜到的、思考的答案,以及速成备考的时候的笔记

$\S 3$ 矩阵的乘法和逆

Q1. 如何证明矩阵乘法的结合律

线性组合、往后学就理解了


Q2. 如何理解矩阵的分块相乘

第三节讲的第五种矩阵乘法方法

看的时候并没有像弹幕一样一眼理解 人比较笨。。

令矩阵 $A$ 分为

$\begin{bmatrix}
A_1 & A_2 \\
A_3 & A_4 \\
\end{bmatrix}$,
$B$ 分为
$\begin{bmatrix}
B_1&B_2\\
B_3&B_4\\
\end{bmatrix}$,
$C=AB=$
$\begin{bmatrix}
A_1B_1+A_2B_3&A_1B_2+A_2B_4\\
A_3B_1+A_4B_3&A_3B_2+A_4B_4
\end{bmatrix}$

当然分出来的小矩阵 $A_i, B_i$ 之间满足矩阵乘法的要求,即 $A$ 列的划分和 $B$ 行的划分相同

以 $A=n\times m=$
$\left[
\begin{array}{cc|c}
1&2&3\\
4&5&6\\ \hline
7&8&9 \end{array}\right]$ , $B=m\times p=$
$\left[
\begin{array}{c|c}
1&2\\
3&4\\ \hline
5&6
\end{array}\right]$
为例,先考虑 $A$ 只划分列,$B$ 只划分行时候的情况,即 $m$ 不变

$\left[
\begin{array}{cc|c}
1&2&3\\
4&5&6
\end{array}
\right]$
$\left[
\begin{array}{c}
1\\
3\\ \hline
5\end{array}
\right]=$
$\left[
\begin{array}{}
1&2\\
4&5
\end{array}
\right]
\left[
\begin{array}{c}
1\\
3
\end{array}
\right]+\begin{bmatrix}3\\ 6 \end{bmatrix}\begin{bmatrix}5\end{bmatrix}$

这个过程过程意味着用 $\begin{bmatrix}1\\ 3\\ 5\end{bmatrix}$ 作为系数,对 $column\ vector$$\begin{bmatrix}1\\ 4\end{bmatrix}$ $\begin{bmatrix}2\\ 5\end{bmatrix}$ $\begin{bmatrix} 3\\ 6\end{bmatrix}$ 进行线性组合,所以 $A$ 划分行 $B$ 划分列的运算是成立的,即加法的结合律

这样重复下去,$A$ 只有列的划分 最终分为 $m$ 行,$B$ 中只有行的划分,最终分为 $p$ 列,线性组合得到一个 $m\times p$ 的矩阵

同样,用矩阵分块去理解前四种方法,也是很显然的事情


Q3. 如何证明 $square\ matrix$ 左逆等于右逆

这个知道了矩阵乘法的含义就没有问题,设 $A$ 是 $n\times{n}$ 的矩阵,$\forall{i}\in[1,n]$,如果$AA^{-1}=I$,那么在 $A[i][j]=1$ 的时候,就有$A^{-1}[j][i]=1$,交换结合顺序,自然对于每个 $A^{-1}[i][j]=1$ 有 $A[j][i]=1$

所以 $AA^{-1}=I=A^{-1}A$


$\S 4\ A$ 的 $LU$ 分解

P1. 转置矩阵

上来一个 转置矩阵 ,查了维基百科:

在线性代数中,矩阵 $A$ 的转置是另一个矩阵 $A^T$,由下列等价动作建立

  • 把 $A$ 的列写作 $A^T$ 的行
  • 把 $A$ 的行写作 $A^T$ 的列

还看了一些性质,等到之后有知识储备了再弄吧

Q1. 为什么对于置换矩阵 $P$ 有 $P^{-1}\ =\ P^T$

考虑一个置换矩阵
$P = \begin{bmatrix}
0 & 0 & 1 \\
1 & 0 & 0 \\
0 & 1 & 0
\end{bmatrix}$, 如果要求一个 $P^{-1}$ 使得 $P^{-1}P=I$,那么对于 $I$ 的第一个主元,由 $P^{-1}$ 的第一行和 $P$ 的第一列点乘得到,显然只有 $\begin{bmatrix} 0 & 1 & 0 \end{bmatrix} \times \begin{bmatrix}0\\ 1\\ 0\end{bmatrix}$ 得到 $1$,别的都会是 $0$,对于别的主元也是一样,因此在这个例子里很容易得到 $P^{-1}=\begin{bmatrix}
0&1&0\\
0&0&1\\
1&0&0
\end{bmatrix}$ ,对于所有的置换矩阵都是如此,即 $P^{-1}$ 的第 $i$ 行必须是$P$ 的第 $i$ 列,即有 $P^{-1}=P^T$


Q2. 关于 $LU$ 分解对比 $Gauss-Jordan$求逆方法

高斯消元的时候,左乘消元矩阵的过程会产生交叉:

$\mathop{\begin{bmatrix}
1 & 0 & 0\\
0 & 1 & 0\\
0 & -5 & 1
\end{bmatrix}}\limits_{E_{32}}\mathop{\begin{bmatrix}
1&0&0\\
-2&1&0\\
0&0&1
\end{bmatrix}}\limits_{E_{21}}=\mathop{\begin{bmatrix}
1&0&0\\
-2&1&0\\
10&-5&1
\end{bmatrix}}\limits_{E}$

其中 $E$ 左下角的10就是由于消元时使用的是新的第二行,因此要加回10倍的第一行

这样的话,一个单位操作算成一个位置上的乘法和减法,整体消元过程就是 $O(N^3)$ 的复杂度

$$1^2+2^2+\dots+n^2=\int_1^nx^2\mathrm{d}x=\frac{1}{3}n^3$$

但是在求解L的时候,可以直接把 $E_{21}^{-1}、E_{32}^{-1}$ 填入, $\mathop{\begin{bmatrix}
1&0&0\\
2&1&0\\
0&0&1
\end{bmatrix}}\limits_{E_{21}^{-1}}
\mathop{\begin{bmatrix}
1&0&0\\
0&1&0\\
0&5&1
\end{bmatrix}}\limits_{E_{32}^{-1}}=
\mathop{\begin{bmatrix}
1&0&0\\
2&1&0\\
0&5&1
\end{bmatrix}}\limits_{L}$

因为这个过程中,在处理第 $i$ 行时依赖的是 $i-1$ 行,倒推不会产生传递,因此每行之间没有影响

除去了矩阵乘法的过程,这个分解使得求逆的复杂度变低


$\S 5$ 转置、置换、向量空间

$\begin{bmatrix}
1 & 1 & 2\\
2 & 1 & 3\\
3 & 1 & 4\\
4 & 1 & 5
\end{bmatrix}\times\begin{bmatrix}x_1\\ x_2\\ x_3\end{bmatrix}$ $\iff x_1\begin{bmatrix}1\\ 2\\ 3\\ 4\end{bmatrix}+x_2\begin{bmatrix}1\\ 1\\ 1\\ 1\end{bmatrix}+x_3\begin{bmatrix}2\\ 3\\ 4\\ 5\end{bmatrix}$

wxy说严格来讲一般矩阵乘列向量称为线性组合,抛开翻译不谈,Gilbert课上说的也只是combination..


$\S 6$ 列向量和零空间

听的异常轻松,可能是我有地方自以为理解了其实不然

看书的时候再好好看、好好做题吧,这个不预习可能不太行


$\S 7$ $Ax=0$:主变量、特解

$rref(A)$ 这个矩阵不难理解,就是A消元、回代然后矩阵分块

这个过程我唯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可以写成$R=[I\ F]$的形式,然后xy说是行交换,然后我不理解,那$x$的$\begin{bmatrix}x1\\ x2\\ \vdots \\ x_n\end{bmatrix}$怎么办,然后xy说$x$也交换就好了..

就好了..


$\S 8$ $Ax=b$:可解性和解的结构

就 $row\ rank$ 和 $column\ rank$ 的理解可能有一点小区别,我问了xy,说是一样,就是矩阵张成的空间维数,wxy说是行最简式和列最简式的区别,这样理解也对(虽然我学的都是行消元,对列最简式这个东西没概念..)

Q1. 为什么可逆方阵一定满秩

发现自己关于逆矩阵含义的笔记基本没有,因此看书补充

然后我才发现书上2.5这节提前的写了很多蛋疼的结论:

  1. The algorithm to test invertibility is elimination: A must have n(nonzero) pivots.
  2. The algebra test for invertibility is the determinant of A: det A must not be zero.
  3. The equation that tests for invertibility is $Ax=0:x=0$ must be the only solution.

看完第9节就解决这个问题了,考虑逆矩阵 $A^{-1}$ 使得 $AA^{-1}=I=A^{-1}A$

考虑 $\begin{bmatrix}A&I\end{bmatrix}$ 消元到 $\begin{bmatrix}R&E\end{bmatrix}$ 的过程,如果 ${A}$ 中各列线性无关,此时 ${R}$ 就是 ${I}$,没什么好说的,${E}$ 就是 ${A^{-1}}$ ,即可逆方阵一定满秩


Note

$r=m<n$时,$R=[I\ F]$ 有无数解

$r=n<m$时,$R=\begin{bmatrix}I\\ 0\end{bmatrix}$ 有0或1解,看特解是否存在

$r=n=m$时,$R=[I]$ 有且仅有1解

$r<n,r<m$时, 无解或者无穷多解

$Ax=b$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$r(A)=r(A,b)$


$\S 9$ 线性相关、基、维数

线性相关、张成一个空间,作为一个basis的对象都是向量组 a bunch of vectors 而非矩阵

definition - 如果不存在结果为零向量的组合,向量组线性无关(except the zero comb)

definition - Vectors $v_1,v_2,\dots,v_n$ span a space means: This space consists of all combinations of those vectors

definition - Basis for a space is a sequence of vectors $v_1,v_2,\dots,v_n$ with 2 properties:

  • They are independent
  • They span the space

n vectors gives basis if $n\times{n}$ matrix is invertible.

他一直在讲可逆,但是又没教…

基向量的个数就是空间的维数

因此对于 $m * n$ 的矩阵 $A$ ,若秩为 $r$ ,那么 $C(A)$ 的维数是 $r$


$\S 10$ 四个基本子空间

when A is ${m}\times{n}$ 四个基本子空间 $\begin{cases}C(A)&in\ R^m\\ N(A)&in\ R^n\\ R(A)=C(A^T)&in\ R^n\\ N(A^T)&in\ R^m\end{cases}$

一般管 $N(A^T)$ 叫左零空间

  1. dim of $C(A)=r$

通过初等行变换和消元可知 $C(A)=r$

  1. dim of $N(A)=n-r$

有 $n-r$ 个自由列,故有 $n-r$ 组特解构成零空间

  1. dim of $R(A)=$ dim of $R(rref(A))=r$

消元到 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的时候,列向量会因为行变换改变,但是行空间的基两者还是一样的,秩为 $r$,那么 $A$ 的行空间的维数就是 $r$,要注意的是基和列空间不同,只是维数相同

  1. dim of $N(A^T)$
    考虑 $N(A^T)$ 中的向量 $y$,存在 $A^Ty=\begin{bmatrix}0\\ \vdots\\ 0\end{bmatrix}\iff{y^tA=\begin{bmatrix}0&\cdots&0\end{bmatrix}}$

这也是为什么习惯叫 N(A^T) 为左零空间的原因

补充:

左乘构造矩阵是行变换,例如 $\begin{bmatrix}0&1\\ 1&0\end{bmatrix}\begin{bmatrix}a&b\\ c&d\end{bmatrix}=\begin{bmatrix}c&d\\ a&b\end{bmatrix}$

右乘构造矩阵是列变换,例如 $\begin{bmatrix}a&b\\ c&d\end{bmatrix}\begin{bmatrix}0&1\\ 1&0\end{bmatrix}=\begin{bmatrix}b&a\\ d&c\end{bmatrix}$


$\begin{bmatrix}A_{m\times{n}}&I_{m\times{m}}\end{bmatrix}\stackrel{左乘E}\rightarrow\begin{bmatrix}R_{m\times{n}}&E_{m\times{m}}\end{bmatrix}$

$E\begin{bmatrix}A&I\end{bmatrix}=\begin{bmatrix}R&E\end{bmatrix}$

类似高斯消元,只不过这里 $A\to{R}$ 而非 $A\to{I}$ 所以 $E\ne{A^{-1}}$

那么 $rref(A^T)$ 这个动作之后会得到 $m-r$ 个零行,$N(A^T)$ 的维数就一目了然了

而基则是 $E$ 中对应的行向量,一目了然,因为对应的行向量其实就是我们找的 $y$


$\S 14$ 正交向量和子空间

两个向量 $\mathbf{A}=\begin{bmatrix}x_1\\ y_1 \end{bmatrix}$ 和 $\mathbf{B}=\begin{bmatrix}x_2\\ y_2\end{bmatrix}$

如果他们正交(orthogonal),即垂直,有$A\cdot{B}=x_1x_2+y_1y_2=0=A^TB$

不难从勾股定理证明得到 $$\mid{A}\mid^2+\mid{B}\mid^2=\mid{A+B}\mid^2\iff{A^TA+B^TB}=(A+B)^T(A+B)=A^TA+A^TB+B^TB+B^TA$$

即 $A^TB=0=B^TA$

一个向量空间 $S$ 正交于另一个向量空间 $T$ 意味着 $\forall \mathbf{X}\in{S},\mathbf{Y}\in{T}$ 都有 $X^TY=0$

行空间正交于零空间,这个由定义和式子 $Ax=0$

列空间正交于左零空间,只不过是 $A^Tx=0$ 罢,一样的道理

Nullspace and row space are orthogonal complements in $R^n$ for the reason Nullspace contains all vectors $\perp$ row space (空间意义上,所谓正交补)

$A^TA$ 是一个对称方阵,$N(A^TA)=N(A)$ 且 rank of ($A^TA$) = rank of ($A$)

前一条结论说明 $A^TA$ 可逆仅当 $A$ 各列线性无关

这两个结论证明详见 P15


$\S 17$ 正交基、正交矩阵、正交化法

对于正交基 : Orthogonal basis $q_1,\dots,q_n$ 有

$q_i^T\cdot{q_j}=\begin{cases}0 & if\ i\ne{j}\\ 1 & if\ i=j\end{cases}$

有标准正交列的矩阵 $Q_i=\begin{bmatrix}q_1&\dots&q_n\end{bmatrix}$,$Q_i^TQ_i=\begin{bmatrix}I&0\end{bmatrix}$,只当它为方阵的时候我们称作正交矩阵,显然 $Q_i^TQ_i=I$

一些符合要求的正交矩阵
$Q=
\left[
\begin{array}{cc}
\cos\theta&-\sin\theta\\
\sin\theta&\cos\theta
\end{array}
\right]$、
$Q=\frac{1}{\sqrt{2}}
\left[
\begin{array}{cc}
1&1\\
1&-1
\end{array}
\right]$
$Q=\frac{1}{2}
\left[
\begin{array}{cccc}
1&1&1&1\\
1&-1&1&-1\\
1&1&-1&-1\\
1&-1&-1&1
\end{array}
\right]$
如此里面的列向量都在正交基里

证明正交矩阵:每列都是单位向量,并且两两正交

QR分解 最小二乘什么的,暂时先放掉、、


$\S 18$ 行列式的性质

从这一节开始 不再研究Ax=b (A不一定为方阵 b不一定为零向量的问题,所以我真搞不懂上来行列式干什么,特别是用同济教材还不一定铺垫前置的空间解析几何,真就国情特殊,服务考研、课时?),转而研究 $Ax=\lambda{x}$ 的行列式与特征值

先从性质入手

性质1 $\det(I)=1$

性质2 交换方阵的两行,行列式符号改变

$\left|
\begin{array}{cc}
1 & 0\\
0 & 1
\end{array}
\right|=1$

$\left|
\begin{array}{cc}
0 & 1\\
1 & 0
\end{array}
\right|=-1$

性质3

  • 性质3.a

$\left|
\begin{array}{cc}
ta&tb\\
c&d
\end{array}
\right|=t
\left|
\begin{array}{cc}
a&b\\
c&d
\end{array}
\right|$

  • 性质3.b

$\left|
\begin{array}{cc}
a+a’ & b+b’\\
c & d
\end{array}
\right|$ $=$ $\left|
\begin{array}{cc}
a & b \\
c & d
\end{array}
\right|+
\left|
\begin{array}{cc}
a’& b’\\
c & d
\end{array}
\right|$

性质4 若有两个相同的行则矩阵行列式为0

只要用性质2就可以证明

性质5 消元不改变行列式,即 $\det{A}=\det{U}$

证:
$$\left[
\begin{array}{cc}
a&b\\
c-la&d-lb
\end{array}
\right]=
\left[
\begin{array}{cc}
a&b\\ c&d
\end{array}
\right]
-l
\left[
\begin{array}{cc}
a&b\\
a&b
\end{array}
\right]
$$

性质6 有一行 $0$ 向量则 $\det{A}=0$

随便用一个 $det{A}=5\det{A}$ 就整出来了

性质7 一个上三角矩阵

$U=
\left[
\begin{matrix}
d_1 & \cdots&\cdots \\
0 & d_2 & &\vdots\\
\vdots& & \ddots & \vdots\\
0&\cdots&\cdots& d_n
\end{matrix}
\right]
$
有 $\det{U}=d_1d_2\dots{d_n}$,证明: $\ U$ 可以消元回去得到一个对角矩阵 $D$,只留下了主对角线上的 $d_1,d_2,\dots,d_n$ 然后利用性质123即得

性质8 奇异矩阵行列式为 $0$,可逆矩阵行列式不为 $0$

这里因为我跳着看的,没学过,百度搜了一下,定义是反过来的,奇异矩阵是行列式为 $0$ (不满秩)的矩阵

后半条性质很好说,搞成对角矩阵 $D$,主元不为 $0$,提出来变成一个系数乘 $I$ 就好了

性质9 $\det{AB}=\det{A}\times\det{B}$

用这个性质可以知道 $\det{A^{-1}}=\frac{1}{\det{A}}$,$\det{2A}=2^n\det{A}$

  • 证明:

考虑
$\begin{vmatrix}
AB
\end{vmatrix}$,将 $A$ 消元得到对角矩阵 $D$,有
$\begin{vmatrix}
A
\end{vmatrix}=
\begin{vmatrix}
D
\end{vmatrix}$
,而对角矩阵$D$给B的影响是 $D_{ii}$ 不为 $0\ (i\in[1,n])$其实是给 $B$ 的第 $i$ 行乘它本身,那么可以用
$3.a$
的性质把因数提出来,也就有
$\begin{vmatrix}
DB
\end{vmatrix}=
\begin{vmatrix}
D
\end{vmatrix}
\begin{vmatrix}
B
\end{vmatrix}$
,因为线性组合的关系,不难发现
$\begin{vmatrix}
AB
\end{vmatrix}=
\begin{vmatrix}
DB
\end{vmatrix}$,考虑 $A$ 不满秩的情况,等式仍然成立

另一种证明方法是考虑证明 $\frac{|AB|}{|B|}=\det{A}$,分类讨论 $\frac{|AB|}{|B|}$,用前三条性质证明它就是 $A$ 的行列式

性质10 $\det{A^T}=\det{A}$

推论是全
$0$
列的存在使行列式也是
$0$
,交换两列也会改变符号,证明该性质:

$\left|A\right|=|L||U|$,$|A^T|=|U^T||L^T|$,又有 $|L|=1$, $L^T$ 虽然是上三角矩阵,但是主对角线上还是 $1$,所以 $|L^T|=1$,对于 $U$ 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,得证


最后,从性质2可以得知,任何一种行交换得到的置换,都可以区分奇偶,那就是国内教材从排列引出行列式的另一种方式了

到这里,满足前三个性质的值称为行列式,但是它的意义我还不理解,维基百科上说是在方块矩阵上计算得到的标量,几何意义后面也讲了,二阶的、三阶的行列式可以表示面积、体积


$\S 19$ 行列式公式 & 代数余子式

要求 n阶行列式的计算方法,先从 $2*2$ 的矩阵开始考虑

$\left|
\begin{matrix}
a&b\\
c&d
\end{matrix}
\right|=
\left|
\begin{matrix}
a&0\\
c&d\
\end{matrix}
\right|+
\left|
\begin{matrix}
0&b\\
c&d
\end{matrix}
\right|=
\left|
\begin{matrix}
a&0\\
c&0
\end{matrix}
\right|+
\left|
\begin{matrix}
a&0\\
0&d
\end{matrix}
\right|+
\left|
\begin{matrix}
0&b\\
c&0
\end{matrix}
\right|+
\left|
\begin{matrix}
0&b\\
0&d
\end{matrix}
\right|=ad-bc$

而对于一个三阶的行列式
$\left|
\begin{matrix}
a_{11}&a_{12}&a_{13}\\
a_{21}&a_{22}&a_{23}\\
a_{31}&a_{32}&a_{33}
\end{matrix}
\right|$
我们考虑将其拆分的过程,也就是每行每列只留下一个元素,再排除那些包含零行的情况,得到:

$\left|
\begin{matrix}
a_{11}&a_{12}&a_{13}\\
a_{21}&a_{22}&a_{23}\\
a_{31}&a_{32}&a_{33}
\end{matrix}
\right|=
\left|
\begin{matrix}
a_{11}&0&0\\
0&a_{22}&0\\
0&0&a_{33}
\end{matrix}
\right|+
\left|
\begin{matrix}
a_{11}&0&0\\
0&0&a_{23}\\
0&a_{32}&0
\end{matrix}
\right|+
\left|
\begin{matrix}
0&a_{12}&0\\
a_{21}&0&0\\
0&0&a_{33}
\end{matrix}
\right|+$

$\left|
\begin{matrix}
0&a_{12}&0\\
0&0&a_{23}\\
a_{31}&0&0
\end{matrix}
\right|+
\left|
\begin{matrix}
0&0&a_{13}\\
a_{21}&0&0\\
0&a_{32}&0
\end{matrix}
\right|+
\left|
\begin{matrix}
0&0&a_{13}\\
0&a_{22}&0\\
a_{31}&0&0
\end{matrix}
\right|=$

$$a_{11}a_{22}a_{33}-a_{11}a_{23}a_{32}-a_{12}a_{21}a_{33}+a_{12}a_{23}a_{31}+a_{13}a_{21}a_{32}-a_{13}a_{22}a_{31}$$

我们考虑每个数字下表中列的部分,可以发现 :交换行的次数奇偶性 和按照行固定顺序后,列数字里面的逆序数奇偶性有关系,这就决定了正负号

至此我们可以尝试推出 $n$ 阶矩阵行列式的计算方法(有一说一如果这种方法去算行列式,按所谓逆序数的数量去交换行是一件很慢的事情,能不能用双指针去固定一个个行的位置?然后$O(N)$做完这件事情?)

可以知道 $n$ 阶的时候我们要考虑 $n!$ 项,那么行列式公式

$\det{A}=\sum\limits_{all\ permutation}{a_{1p_1}\times a_{2p_2}\times}\dots\times a_{np_n}\times(-1)^k$

其中 $p_1p_2\dots p_n$ 是 $n$ 阶全排列中的一组,$k$ 是这组排列的逆序数,意味着要交换行的次数(用傻瓜方法交换)

现在我们有了行列式的计算公式,用这个公式也可以证明上述所有性质

(注意逆序数以及上面这个公式教授并没有整理甚至提到,而是在指出行交换的次数奇偶性就没有进一步定义,也确实没有围绕这东西做文章的必要)

代数余子式(cofactor,辅因子)的作用是把 $n$ 阶行列式化简成 $n-1$ 阶行列式,以三阶行列式为例,
$$\begin{align*}
\det{A}&=a_{11}(a_{22}a_{33}-a_{23}a_{32})\
&+ a_{12}(a_{23}a_{31}-a_{21}a_{33})\
&+ a_{13}(a_{21}a_{32}-a_{22}a_{31})
\end{align*}$$

$[$Cofactor of $A_{ij}]=C_{ij} = \pm\det$ ( $n-1$ matrix with $row_i,col_j$ removed ),当 $i+j$ 为奇时取负,否则为正

代数余子式在第一行展开 $\det{A}=a_{11}C_{11}+\dots+a_{1n}c_{1n}$

这也是行列式的第三种定义,利用代数余子式和指定行展开求行列式

当然,消完元对角线乘起来(主元公式)求行列式的方法还是最爽的,不用展开什么的


$\S 20$ 克拉默法则、逆矩阵、体积

逆矩阵公式:

$A^{-1}=\frac{1}{\det{A}}C^T$,$C$ 教授称作代数余子式矩阵,$C^T$ 一般称为伴随矩阵,也写作 $\operatorname{adj}({\mathbf{A}})$

维基百科-伴随矩阵

以下定义转自维基百科

  • 定义:$A$关于第$i$行第$j$列的余子式(记作$M_{ij}$)是去掉$A$的第$i$行第$j$列之后得到的$(n − 1)\times(n − 1)$矩阵的行列式。
  • 定义:$A$关于第$i$行第$j$列的代数余子式是

$C_{ij}=(-1)^{i+j}M_{ij}$

  • 定义:$\operatorname{A}$ 的余子矩阵是一个 $n\times{n}$ 的矩阵 $\operatorname{C}$,使得其第 $\operatorname{i}$ 行第 $\operatorname{j}$ 列的元素是 $\operatorname{A}$ 关于第 $\operatorname{i}$ 行第 $\operatorname{j}$ 列的代数余子式

${2\times2}$ 的形式:

$\begin{bmatrix}
a&b\\
c&d
\end{bmatrix}^{-1}=
\frac{1}{ad-bc}
\begin{bmatrix}
d&-b\\
-c&a
\end{bmatrix}$

证明: check $AC^T=(\det{A})I$

$A=
\begin{bmatrix}
a_{11}&\dots&a_{1n}\\
\\
\\
a_{n1}&\dots&a_{nn}
\end{bmatrix}$,
$C^T=
\begin{bmatrix}
c_{11}&\ &\ \\
\vdots&\ &\ \\
c_{1n}&\ &
\end{bmatrix}$,写出这个之后不难发现,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是 $\det{A}$,而如果选择了不对应的行列即 $A$ 的第 $i$ 行和 C 的第 $j$ 列 $(i\ne j)$,那么本质上是在用公式计算行列式的时候一列上选择了相同的元素,这样消元后会产生 $0$ 行,因此不再主对角线上的元素自然为 $0$


克拉默法则

$$Ax=b$$

$$x=\frac{1}{\det{A}}C^Tb$$

Cramer’s Rule:

考虑 $x$ 的各个分量,是一组代数余子式乘 $b$,不妨设 $x_1=\frac{\det{B_1}}{\det{A}},x_2=\frac{\det{B_2}}{\det{A}},\dots$

考虑 $B_1$,我们发现 $x_1=c_{11}b_1+c_{21}b_2+\dots+c_{n1}b_{n}$

那么就等价于把 $A$ 的第一列换成 $b$ 向量,然后沿第一列展开乘代数余子式求行列式的操作,因为我们之前已经知道了一个性质 $\det{A^T}=\det{A}$,所以按行展开还是按列展开都是自由的,主要是确保每列每行只有一个元素被选中,计算行列式时候才不为 $0$

因此 $B_j$ 就是把 $A$ 的第 $j$ 列改成 $b$,然后计算整整 $n+1$ 个行列式,就能得到答案辣!

$x_i=\frac{\det{B_i}}{\det{A}}$

作用么,作为代数形式的观赏作用吧。

题外话,我原来觉得消元这种 $N^2$ 操作慢的一批,十分基础,没想到已经是大道至简了。。


体积、面积、行列式的几何意义

给定三个不同向、不共面的向量 $(a_{11},a_{12},a_{13})$,$(a_{21},a_{22},a_{23})$,$(a_{31},a_{32},a_{33})$,他们组成的平行六面体体积就是 $\det{A}$ 的绝对值,正负号表示该平行六面体是左手系还是右手系

证明:如果这个体积具有行列式的前三个性质,那么这三个性质又能推出行列式,那么可以得知体积就是行列式

首先可以知道的事 $\det{I}=1$ 这在三阶的时候成立,体积就是1

然后来考虑正交矩阵,他的每一列都是标准正交向量,当然用行向量表示一条边还是列向量无所谓,因为行列式转置不变的性质,$A=Q$ 这时得到一个旋转过的单位立方体,而此时 $|Q|=1$,因为 $QQ^T=I$,则有 $\begin{vmatrix}Q\end{vmatrix}\begin{vmatrix}Q^T\end{vmatrix}=1\iff\begin{vmatrix}Q\end{vmatrix}^2=1\iff\begin{vmatrix}Q\end{vmatrix}=\pm1$

相应的还有向量叉积,几何意义上也是三阶行列式对应面积

现在性质 $1$ 证明完了,考虑性质 $2$,叉积从一个 $\mathbf{a}$ 转向 $\mathbf{b}$ 的过程有正方向,逆时针和负方向,改变方向会改变叉积的符号,当然在计算值的时候加上绝对值,可以不考虑这一点

考虑性质 $3$

对于性质 $3.a$,当长方体的一边改变长度,对于单位立方体来说就是一条边改变一个系数

对于性质 $3.b$,当一边加上另一个变量,可以用体积的割补看出来,面积也是如此


$\S 21$ 特征值 & 特征向量

$Ax$ 是 $x$ 左乘一个 $A$,得到一组变量,这里我们可以把 $A$ 看作一个函数,那么对于 $A$,如有 $x$ 满足 $Ax=\lambda x$,即 $Ax$ 和 $x$ 平行,那么我们称 $x$ 为特征向量,$\lambda$ 称为特征值,特征向量不能是零向量,没有意义

推论:若 $A$ 是奇异矩阵,则一定有一个 $\lambda=0$,并且有 $\lambda=0$ 的矩阵一定是奇异矩阵

性质:$n\times n$ 的矩阵有 $n$ 个特征值,特征值的和等于对角线元素和($\sum\limits_{i=1}^{n}{a_{ii}}$)

求解 $Ax=\lambda x$

$\to (A-\lambda I)x=0$,又因为 $x$ 不能是零向量,因此 $(A-\lambda I)$ 必须是奇异的,这也说明了为什么 $n\times n$ 的矩阵有 $n$ 个特征值,此时转而求解 $\begin{vmatrix}A-\lambda I\end{vmatrix}=0$,这称为特征(值)方程,解出 $n$ 个可能重复的特征值 $\lambda$,回代求出对应的零空间

if $Ax=\lambda x$ then $(A+kI)x=\lambda x + 3x=(\lambda+3)x$

特征值之积等于行列式,去知乎了一些解释,看不懂,纯纯数学白痴,明年上半年找时间补一下代数知识吧。。。

还剩一个对角化,保险起见考前再看一下吧


要注意的地方

傻呗同济单位矩阵用E表示,秩用r()表示,如增广矩阵的秩为 $r(A,b)$ 伴随矩阵用 $A^*$ 表示

向量构成的一组矩阵所谓的“极大无关组”就是 该向量空间对应的线性基


到这里应付鄙校的线代考试内容就足够了(甚至没考过对角化),这篇笔记的内容越到后面也越臃肿了

等之后暑假学FFT、矩阵加速的时候把剩下的内容补完,并且做一个简化吧